当前位置:米游官方下载入口 > 米游官方下载入口介绍 >

1946年毛岸英回国后,问父亲认不认识赤英,毛主席表情顿时凝重

点击收听本新闻听新闻

1946年,毛岸英乘坐飞机离开冰天雪地的莫斯科,飞向他魂牵梦萦的祖国。身在延安的毛主席听到久别18年的儿子即将回来,他心情十分激动。

当飞机快要降落时,还在患病的毛主席冒着严寒亲自去机场迎接。飞机降落后,毛主席第一个迎上去,看到个头比自己还高的儿子时,毛主席高兴地说:“你都长这么高了。”

毛主席和毛岸英

毛岸英刚到的那几天,毛主席让他和自己一起吃饭,两人一边吃一边聊天。为了让毛岸英能更好地适应生活,毛主席决定让他去乡下体验生活。

在毛岸英快要离开的时候,他突然问父亲:“爸爸,你认识一个叫赤英的人吗?”毛主席一听这个名字,表情瞬间凝重起来。

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这位名叫“赤英”的人又是谁呢?

毛岸英、毛岸青辗转来到苏联

1930年10月,杨开慧牺牲后,毛岸英三兄弟来到上海避难。没过多久,毛岸龙就因病去世(也有人说是失踪),毛岸英和毛岸青被身为牧师的地下党员董健吾收养,过了几年十分艰苦的生活。

当时党组织考虑到他们的安全问题,所以一直没有让他们进学校读书,直到1936年才有一个契机。

董健吾

1935年1月,董健吾受宋庆龄之托,带着国民党中央谋求和共产党和谈的密信前往陕北。因为正值冬季,大雪纷飞,前方的道路也被鹅毛般的大雪给封住了,董健吾只好乘坐张学良的飞机抵达延安。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,董健吾和张学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

1936年上半年,董健吾又受宋庆龄之托,护送美国记者斯诺和医生马海德前往陕北苏区,他们一行人再次来到西安。董健吾的任务完成后本想立即返回上海,没想到却拒绝不了张学良好客的热情,于是便在西安多待了几日。

后来张学良听说董健吾要回上海,就设宴为他践行。席间,张学良问董健吾:“不知道董兄有没有什么要求?”董健吾回答道:“只要能停止内战,国共一致抗日,我就足矣!”

张学良听了董健吾的话连连点头称是,董健吾见他如此有诚意,便说:“我家里有三个小学生,其中两个是我抚养的革命子弟,还有一个是我的儿子。如果能送他们去苏联读书,以后为国家效力,那就太好了!”张学良笑着答应下来。

张学良

董健吾回到上海不久,一天早上他突然接到张学良老部下李杜的电话,原来张学良已经到上海了。而张学良此次是来南京开会的,会后他来到上海,主要是看望老朋友李杜。

李杜曾多次派人潜往东北,组织抗日活动,他自己也一直要求去苏联,召集流落在远东附近的旧部,然后回东北继续抗日。而张学良来访共有2个目的:一是想方设法帮助李杜尽快出国;二是请他将三个孩子都带去苏联。

董健吾知道张学良的目的后不敢擅自做主,于是立即向地下党组织进行汇报,并请示应该怎么办。组织经过讨论后决定派刘仲华和董健吾一起去见张学良。

第二天一大早,董健吾和刘仲华来到一家法国咖啡馆,没过多久张学良和李杜就走了进来。张学良向董健吾等人介绍说:“来来来,大家认识一下,这位是李杜将军,是吉林抗日自卫军的司令。”

四人坐下后,张学良说:

“董先生,很抱歉,我这次来上海的行踪是保密的,因此不方便邀请你们光临寒舍。最近李杜将军要去苏联一趟,说是去考察,实则是将撤退到苏联的抗日义勇军重新组织起来,然后带回国内。我想借着这个机会,让李杜将军将你的三个孩子带到去练去,你们看这样办是否妥当?”

董健吾和刘仲华非常同意张学良的安排,张学良接着说:“至于三个孩子出国的费用,全由我来负责。”随后他将一张10万法郎的支票递给董健吾。

董健吾回家后,立即为孩子们做好出国准备,不仅为毛岸英等人添置了三个崭新的小皮箱,还给他们买了很多出远门的生活用品。当时虽然是夏天,但董健吾还是给他们每人都买了一件灰色的小棉袄。

不久后,董健吾将毛岸英、毛岸青以及自己的孩子董寿祺送到李杜家中。李杜让副官叫毛岸英等人怎样吃西餐,以及在国外如何生活等等。上海地下党经过研究后,决定派在上海赤色工会工作的杨承芳和李杜一起出国,主要负责照顾3个孩子。

1936年7月初,李杜化名王元芳,通过各种关系办妥出国手续,然后带着三个儿子登上法国的邮轮,并于8月初抵达法国马赛。李杜等人到达马赛后,就在一家公寓住了下来。

当李杜派人到苏联驻法领事馆办理签证的时候,没想到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。原来李杜等人的行动早已被日本情报人员得知,日本也向苏联提出了抗议。

当时国际形势是格外紧张的,苏联政府不愿得罪日本,因此拒绝了李杜的签证。李杜等人只好在巴黎滞留几个月,毛岸英等人则抓紧时间学习外文。

后来还是杨承芳找到中共在巴黎出版的报纸《救国时报》编辑部,请他们想办法通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,说:“毛泽东的两个孩子已经到巴黎了,还请苏联政府尽快颁发签证。”

就这样,毛岸英和毛岸青的签证办了下来,但非常可惜的是董寿祺和李杜等人是不允许进入苏联的。此时国内爆发“西安事变”,李杜无奈只好返回上海。

1936,毛岸英兄弟来到莫斯科,随即进入西郊的第二国际儿童院。当时毛岸英14岁,毛岸青13岁。

毛岸英和毛岸青

发现赤英的信

国际儿童院会教授孩子们许多知识,但按照儿童院的规定,学生们只能讲俄语。尽管儿童院也开设了外语课,但官方指定的却是德语,并没有中文。

身在延安的毛主席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担心,他向在苏联的中国共产党派驻机构发出指示:“孩子们的教育必须纠正过来,要全面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!”

在得到毛主席的指示后,组织上开始物色可靠且能胜任这一职务的人选。选来选去,最终选定了儿童院的教导主任——阿列耶夫。阿列耶夫其实是一位中国人,他的中文名字叫郑一俊。

郑一俊是河南南阳人,其家族国学深厚。郑一俊15岁的时候就能熟读《二十四史》,还能背诵《史记》里的多篇文章。

周恩来夫妇和毛岸英兄弟俩

1920年,郑一俊成为留法勤工俭学中的一员,他和邓小平一样大,是留学生中年龄最小的。在法国里昂学习之后,郑一俊又来到莫斯科继续深造,后来在莫斯科的儿童院工作,担任教导主任。

国学深厚的郑一俊对我国传统文化十分了解,他心里也很清楚,记载魏蜀吴三国正史的《三国志》为何没有《三国演义》影响大,因为正史缺乏吸引人的故事。而故事对于人的吸引,尤其是对儿童少年的吸引是让人无法抗拒的。

有了这一想法,郑一俊对毛岸英的传统文化教育也有了思路。郑一俊需要做的就是将熟读的《史记》都化成一个个有意思的小故事,然后讲给毛岸英听。

事实证明这个办法确实很成功,毛岸英被这些精彩的故事给吸引住,他还经常黏着郑一俊讲故事。

郑一俊有一次讲完“卧薪尝胆”的故事后,毛岸英就不停地缠着郑一俊:“老师,勾践怎么会这样?”郑一俊便耐心地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再次展开,然后给毛岸英详细讲述。

毛岸英

长久以往,毛岸英将以《史记》为代表的中国历史熟读于心。同时毛岸英也在郑一俊的教导下,一点点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。

在学业方面,毛岸英也有着不俗的表现。儿童院第二外语是德语,因此毛岸英不仅掌握十分流利的俄语,他的德语也是很不错的。

由于马克思是德国人,再加上毛岸英对德国也充满好奇,因此当毛岸英知道自己有位同窗是德国人后,他便经常月对方在图书馆探讨德国的问题。

毛岸英会问德国的同学:“德国的工业很发达,那么共产党该怎样在工业发达的地方开展群众工作呢?”

因为毛岸英懂中国国情,也了解苏联的情况,因此对德国这种截然不同国情下所产生的共产主义运动格外关注,他想积累多种政治见识。

除此之外毛岸英还会利用业余时间,借阅大量出版的德国经济图书,彻夜苦读。

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,毛岸英在苏联学习了很多知识,也从当初那个懵懂小孩变成一个小大人。

1945年6月的某天,毛岸英来到莫斯科红十字协会,正准备办理回国的相关手续。当毛岸英和工作人员交谈的时候,他发现桌子上有一封写给共产国际的信。

毛岸英十分好奇,因为当时共产国际已经解散了,估计写信的人并不知情,于是他便询问一旁的工作人员:“这封信是谁写的?”工作人员说:“我正为这封信发愁呢,因为共产国际解散了,这封信寄不过去,所以就辗转来到我们这里。”

毛岸英点点头,没有多说什么。就在这个时候工作人员突然说:

“由于这封信是寄给共产国际的,再加上共产国际已经解散了,我们担心写信的人有什么要紧事,便打开看了看。这封信是一位叫赤英的人写来的,她要找自己的中国父亲,刚好你也是中国人,你看看认识她吗?”

毛岸英听完便将这封信拿了起来,信是用俄文书写的,内容和工作人员说得一致,是一位叫赤英的人在寻找自己的中国父亲。但非常可惜的是赤英没有在信中说明自己的父亲叫什么,这令毛岸英也是十分为难。

不过毛岸英在信中发现了一个特别之处,那就是赤英也曾在国际儿童院生活过。如果有了解的小伙伴就会知道,在苏联学习生活的中国孩子大致分为三种:

第一、是中共领导人的后代,比如说毛岸英、毛岸青、刘少奇的儿子刘允斌等等;

第二、是烈士的后代,比如蔡和森与向警予的儿子蔡博、罗亦农的儿子罗西北等等;

第三、是在苏联出生的革命后代,比如李范五的儿子李多力、沈志远的儿子沈林如等等。

既然赤英也在苏联国际儿童院学习生活过,那就代表着她的身份肯定不简单,肯定是革命的后代。于是毛岸英对工作人员说:“我不是快回国了吗?到时候我回去打听一下。”

就这样,毛岸英坐在回国的飞机上,还在想那位名叫赤英,寻找中国父亲的女孩。

毛主席听到“赤英”这一名字,面色顿时凝重

1946年,毛岸英乘坐飞机回到阔别许久的祖国。身处延安的毛主席得知儿子快要回国的时候,心情格外激动,他抱病前往延安机场,亲自迎接儿子。

飞机降落后,毛主席第一个迎上去,从飞机上第一个下来的就是毛岸英。看到身穿苏军绿呢大衣、个子比自己还高的毛岸英,毛主席露出高兴的笑容,并说:“你都长这么高了啊!”

俗话说得好“人逢喜事精神爽”,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期间由于操劳过度,刚回延安就病倒了,这也导致他几乎不能正常工作,医生不管怎么医治也治不好。

自从毛岸英回国后,毛主席的随行医生又对他进行了全方面的体检。后来经过专家会诊,得出结论:由于平时操劳过度,负担太大,精神过于紧张所导致。

最终在苏联医生的精心治疗下,再加上阔别18年的长子毛岸英回到身边,这都令毛主席精神上格外愉悦,他的病也很快痊愈。

毛岸英和父亲相聚几天后,毛主席就让他搬到中央机关宿舍去住,而且规定他不能吃小灶,只能和战士们吃大灶。当时延安有特灶、小灶、中灶和大灶之分,特灶一般是中央政治局以及领导人吃的;小灶是高中级干部吃的;中灶则是普通干部吃的;大灶就是战士们吃的。

有一天毛主席突然问毛岸英:“你在食堂都吃什么灶?”毛岸英回答道:“中灶。”毛主席听了十分生气,责备道:“你应该和战士们一起吃大灶!”

毛岸英的肠胃有毛病,大灶的饭菜对他来说是有些不适合的,但毛岸英听了父亲的话后很是愧疚,他没有多说,改吃大灶。而当时延安有个不成文的规定,凡是从苏联学习回来的人,尤其是高干子女,都是可以吃中灶的,因此毛岸英吃中灶并不特殊。

毛主席知道毛岸英从没有从事过艰苦的农业劳动,为了让他了解农民,得到锻炼,毛主席对毛岸英说:“岸英,你是在苏联长大的,我们中国还有个大学堂,那就是农业大学,你再上一上中国的劳动大学吧!”

毛岸英欣然接受,在他临走前突然想起一件事,于是便问父亲:“爸爸,你认识一位叫赤英的人吗?”

毛主席听后表情瞬间凝重起来,他问:“你怎么会知道赤英?”毛岸英说:“我在苏联看到一封赤英写的信,她要找自己的中国父亲。她说自己在国际儿童院生活过,我便猜想她的身份不简单。”

毛主席点点头说:“你猜得不错,赤英就是朱老总的女儿朱敏,这是朱敏去苏联生活前,朱老总给她起的化名。她被送到苏联学习,可惜失联了,朱老总一直在找她,但一点消息都没有,这次终于有消息了,朱老总可算能放心了!”

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?朱敏去苏联后为何会和朱老总失联呢?

10年后,“赤英”终于见到父亲

1941年1月30日,朱敏前往苏联学习。当时为了进国际儿童院学习便于分班,朱德将14岁半的朱敏少报了两岁。

抵达莫斯科后,朱敏使用父亲特意为她取得化名“赤英”,一来为了防止暴露身份;二来“赤”和“英”都是红色的意思,红色英雄,这也是一位父亲对女儿的希望。

朱德和朱敏

刚到儿童院,朱敏在体检过程中被查出有哮喘,于是她被送到苏联白俄罗斯境内的疗养院治疗。朱敏刚到疗养院,就碰上了德国对苏联发动的闪击战,疗养院也被对方给占领了。

朱敏和其他小伙伴被送到集中营,进去之前,所有人都需要换掉身上的衣服,交出所携带的物品。朱敏在看见德国兵拿走父亲送给自己的钢笔后,冒险将一枚列宁徽章含进嘴里,躲过了检查。

那个时候,儿童院里的中国孩子都十分热爱十月革命,对列宁也是格外崇拜的,因此这个徽章对朱敏来说就是精神支柱。

在集中营生活的日子里,朱敏和其他小伙伴吃的都是发霉的黑面包。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份不被暴露,朱敏开始保持沉默,而长期的沉默也导致她几乎丧失了语言功能,直到回国后说话还是有些吃力的。

朱敏和伙伴们在集中营

在集中营里,朱敏不幸患上颈部淋巴结核,由于得不到医治,淋巴结核很快溃疡,脓血糊满了衣领。德国看守发现朱敏的脖子肿胀,于是便代他到集中营的医务室进行治疗。

然而在德国医生严重,朱敏等人和小鸡、小猫没有什么区别,因此在没有消毒和麻醉的情况下,硬生生将朱敏脖颈处的脓血给挤了出来。这一举动也导致朱敏脖子处的溃疡面积更大了,不久后她的脖子上留有一道3厘米长的疤痕,这也成为她“永久的几年”。

战争进行到1944年,苏联红军势如破竹,疯狂向德军进攻。德军节节败退,他们需要更多的枪炮弹药来支撑下去,集中营的工厂也变成了军需工厂。

朱敏和其他小伙伴听说子弹受潮就会变成哑弹,但他们在工厂里找不到水。朱敏灵机一动,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,那就是往子弹盒里吐口水。尽管有时候大家会因为口干舌燥说不出话来,但他们还会咧着开裂的嘴开怀大笑。

1月30日清晨,朱敏和伙伴们发现集中营的所有大门都敞开着,他们意识到德国人跑了,苦难结束了。朱敏和伙伴们快速向东边的苏联方向跑,好几个月里,他们几乎是在战火中过着流浪的生活。

某天傍晚,朱敏和小伙伴们因一颗炮弹失散,朱敏被一个苏联男人发现了,不久后她被送到了苏联难民的收容站。

在收容站里,出于自保的本能,朱敏仍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身世。针对苏联红军的询问,朱敏的回答只有一个:“我叫赤英,父亲是中国的老中医,送我来苏联疗养。”

直到几个月后,收容站里一位新政委的出现结束了朱敏孤苦漂流的生活。新政委一直很关心这个中国女孩,但非常可惜的是几次盘问都没能得到真实答案。

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,新政委频频找朱敏聊天,告诉她战争的情况、苏联的情况以及中国的情况。经过政委的开导和解释,这才消除朱敏的戒备,她告诉新政委:“我的父亲是八路军总司令朱德,我是他的女儿朱敏。”

政委听后惊讶地说:“天啊,有如此重要身份的孩子居然没有被敌人发现,还能活着从集中营走出,这简直是个奇迹!”

与此同时,当毛岸英将自己看到“赤英”信件的事情告诉毛主席后,毛主席当即找到朱德,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告诉给他。朱德听到女儿的消息后十分高兴,他拜托毛岸英用俄文写一封信给苏方,请求他们帮忙找女儿。

就这样,朱敏和苏联方面接上线,斯大林也下达一则命令:“立即护送朱德将军的女儿到莫斯科!”

1946年1月30日,朱敏乘坐战后第一列从波兰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,顺利抵达莫斯科火车站。远在国内的朱德得知女儿的消息后,很快寄来一封信。朱敏收到离别4年后爹爹的来信,她哭了,她伤心的哭了。

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朱敏没有选择回国,而是继续留在苏联完成中学的课程。直到1950年,上大学的朱敏趁着暑假回国探望朱德,而这次距她上次见到父亲,已经过去整整10年了。

朱敏在探亲的时候也见到了毛岸英,她此时才知道,自己能够找到父亲,能够和父亲团聚,都是因为毛岸英在无意间见到的那封信,因此她对毛岸英非常感激。

1950年11月25日,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,当这一噩耗传来,朱敏十分难过……

下一篇:没有了 上一篇:没有了